第(3/3)页 薛阁老道:“皇上,工部还有三个员外郎并未参与此事,他们身居员外郎的位置,能忍得住在行贿之风大盛之时不为所动,可见其品格。不如皇上派人去查一番,若他们可堪重用,可以暂且让他们代掌工部事宜。” 这个主意好。 元治当即拍板,“就依薛阁老的意思办。” 这下那些犯了事的官员都傻眼了,他们辛辛苦苦地运作,最后却要被贬到地方为低级官员,而那些什么都没做的人,反而因为他们而得到了晋升。 这实在是时也命也。 …… 一时间,朝中处置了大批官员,然而还没等人反应过来,新人已经补上了。 和苏清交好的党羽大臣个个都像鹌鹑似的,祸事一出急忙和苏清撇清关系,唯恐步了当年李党的后尘。 因而朝中并没有人为苏清求情,不跟风踩一脚就不错了。 元治对如此景象十分满意。 朝廷人才济济,今科新进的官员多得很,正愁没有地方安放。 让他们跟着苏志明这样的青年才俊多学习,总比学了苏清那股子随意交结的奢靡风气要好。 朝中的风气一定会越来越好的,展开新的气象。 与此同时,苏清只得一乘青帷马车,孤零零地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路。 所带的不过是一箱子衣裳银钱,一个赶车的车夫,就连喝杯茶都要自己倒,落魄不堪。 这还好,是去做地方小吏的。 若是真的流放为奴,那只能在这大热天里戴着枷锁被绑在马后头走。 苏清对此十分了解,因为正好有一行流放西北的罪人和他同路而行,对方有差役压解,听说苏清是去西北上任的,好心让他同行互相有个照应。 第(3/3)页